* 本文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等
* 封面来源网络,与内容无关联,侵删
一家上市公司,在货币资金极其充裕的情况下,却拥有大量债务,通常不符合商业逻辑。
但这部分货币资金用途是担保,主要用于子公司在境外借款,就可以解释了。
不过,这种“模式”是不是变相向境外转移资产呢?特别是当子公司在境外似乎没什么合理的实际业务,而实控人又有境外身份的情况下,就显得扑朔迷离了。
今天我们要聊聊拍摄以正能量电影著称的博纳影业(001330.SZ)。
1、长年存贷双高的背后——“内保外贷”
至2023年12月31日,博纳影业流动负债合计为49.6亿元,但货币资金金额高达22.61亿元。
事实上,公司长期“存贷双高”,2020年到2022年,其货币资金分别为16.83亿元、14.39亿元和28.67亿元。同期公司流动负债分别为44.45亿元、53.69亿元和54.06亿元。
存贷双高的直接原因是博纳影业的货币资金大量用于担保而受限。
2023年末,博纳影业“存放于银行的内保外贷短于一年期(含)保证金”为15.57亿元,2022年为10.66亿元,。所谓“存放于银行的内保外贷短于一年期(含)保证金”构成了博纳影业货币资金的主体,在境内银行以存款形式提供保证金,用以在境外向指定银行申请借款时提供担保。
这就是所谓“内保外贷”。
然而,博纳影业主要业务在中国内地,为何需要巨额境外借款?2022年和2023年,博纳影业国外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.30%和2.37%,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事实上,所谓“内保外贷”近年来争议很大,已经成为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隐蔽通道。
据《南方都市报》,2017年,万达、海航、复星、安邦等企业的境外授信状况,特别是并购贷款、内保外贷,就曾被重点排查。
龙华区在工业和产业发展飞速发展的同时,商业也蓄势已久,近年来因“夜经济”火爆和时尚街区的打造频频出圈。
如果梳理博纳影业的招股书和财报,可以发现其境外子公司业务存疑。
2023年年报显示,2家位于境外的子公司“Bona Entertainment Company Limited”及“Bona Film Investment Company”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均为负,净资产分别为-5.96亿元和-4.63亿元,已经严重资不抵债。
结合招股书和2022年年报,可以发现这两家公司从2019年至今,净资产便一直为负。
那么这两家境外子公司为何连年巨额亏损?其需要巨额贷款的合理性是什么呢?
2、上市递表前实控人已经完成移民+巨额套现
2022年,博纳影业在A股上市。不过,博纳影业2017年10月披露的招股书显示,此时于冬已经获得了新加坡永居。
也就是说,在A股递表之前,博纳影业实控人已经完成了移民。
事实上,在上市以前,博纳影业实控人还进行了巨额套现。
在IPO前,公司实控人于冬直接持有博纳影业25.66%的股份。于冬同时通过北京博纳影视基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(简称影视基地)及西藏祥川持有博纳影业共计2.43%的股份,合计控制博纳影业28.09%的股份。
2016年12月,博纳影业发生股权转让,影视基地分别作价41,664.62万元、27,000万元、30,000万元、19,800万元和16,375万元向西藏和合、西藏祥川、浙江中泰、霍尔果斯名仕和北京创海转让了部分股份。这其中西藏祥川为于冬自己控制的主体,除此外,于冬100%持股的影视基地共对外转让了41,664.62万元+30,000万元+19,800万元+16,375万元=10.78亿元。
2017年,于冬将部分股权作价14,553.01万元转让给霍尔果斯名仕、作价11,894.77万元转让给沈阳茂业,影视基地将部分股权作价18,105.23万元转让给无锡茂业、作价5,000万元转让给西藏德展。这一轮,于冬和影视基地累计套现14,553.01万元+11,894.77万元+18,105.23万元+5,000万元=4.96亿元。
这样算下来,A股上市以前,博纳影业实控人于冬累计套现10.78亿元+4.96亿元=15.74亿元。
近年来,博纳影业业绩持续承压。
2022年和2023年,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-0.72亿元和-5.53亿元。
公司预计2024年半年度归母净亏损1.53亿至1.08亿。
(本文数据来源:同花顺iFinD等)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投资者据此操作什么是配资,风险自担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炒股_配资实盘查询_优质杠杆股票查询平台观点